高海拔低氧环境常导致肠道屏障功能受损,进而引发一系列消化系统问题,严重影响高原居民、登山者及高原作业人员的健康。近年来,以“食物即药物”理念为导向的功能性食品成分研究逐渐成为营养学领域的热点。骆驼乳在传统医学中早有治疗胃肠“痞症”的记载,但需大量饮用,难以融入日常膳食。针对这一问题,研究团队从骆驼乳中提取出细胞外囊泡(CM-EVs),发现在模拟海拔5500米的低氧环境下,CM-EVs能有效修复小鼠结肠损伤。实验表明,低氧暴露导致结肠结构破坏和屏障蛋白(ZO-1、Occludin)表达下降,而CM-EVs干预15天后显著恢复肠道形态与屏障功能,效果优于未加工驼乳。
图为骆驼乳源细胞外囊泡参与结肠保护的作用机制示意图
进一步机制研究揭示,CM-EVs能够调节肠道菌群结构,提升厚壁菌门比例,降低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比例,增加Oscillospira和Ruminococcus等有益菌丰度,并激活胆汁分泌、维生素吸收和α-亚麻酸代谢等相关通路。通过粪菌移植实验证实,CM-EVs的肠道保护作用具有菌群依赖性。该研究揭示了骆驼乳源细胞外囊泡通过“菌群—代谢—屏障”多轴通路缓解低氧肠道损伤的新机制,为开发针对高原肠道功能障碍的营养干预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。
相关成果以《Camel Milk-Derived Extracellular Vesicles as a Functional Food Component Ameliorate Hypobaric Hypoxia-Induced Colonic Injury》为题发表在营养学领域国际期刊《Nutrients》。研究得到欢迎光临welcome云顶集团2024年中青年科研基金项目(2024-QYY-1)、2025年青海省科技厅基础研究计划项目(2025-ZJ-911Q)和青海省科技厅基础研究计划项目(2025-ZJ-748)的资助。
供稿:医学院
【编辑:赵浩威 责任编辑:金萍】